2 0 2 5 年 第 五 届 长 三 角 高 校 数 学 建 模 竞 赛赛题 B:空气源热泵供暖的温度预测,后续代码和模型、高级可视化等,关注我,持续分享!
本文针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的温度预测问题,提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多种解决思路。问题1涉及室内温度波动规律、热泵能耗与温差的定量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,建议使用描述性统计、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模型等方法。问题2关注建筑热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辨识,推荐使用RC网络模型和灰箱模型。问题3要求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室内温度,建议采用ARIMA、LSTM等时间序列模型。问题4则涉及恒温与分时控温策略的设计,提出使用PID控
对于本次选题来说:a题评价类的,也需要爬取比较多的数据吧。b数据复杂,感觉c好做(适合小白!)
赛题B:空气源热泵供暖的温度预测
问题1 统计所给不同建筑的室内温度波动规律;绘制室内外温度相关性曲线, 分析热泵能耗与温差的定量关系;分析影响室内温度的影响因素。 |
1.1、初级思路
问题 1:温度波动规律与因素分析
统计分析
-
- 描述性统计:均值、方差、极值、标准差等。
- 可视化:时序折线图、箱线图展示波动特性。
- 相关性分析: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室内外温度、热泵功率与室内温度的关系。
热泵能耗与温差定量关系
-
-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:能耗 = β0 + β1 × 温差 + ε。
- 多元线性回归:引入其他因素,如建筑类型、时间段。
影响因素分析
-
- 方差分析(ANOVA):建筑类型对温度的影响。
- 主成分分析(PCA):筛选关键影响因子。
1.2、高级思路
问题 1:高级统计与因果分析
高级相关性分析
-
- Granger因果检验: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。
- 偏相关分析:排除第三方变量的干扰。
复杂能耗建模
-
- 多变量非线性回归(SVR - 支持向量回归)。
- XGBoost/LGBM建模重要性排序,定量分析因素贡献。
问题2 建立建筑热力学模型,描述室内温度变化过程,利用数据辨识两栋建筑 的参数,并分析模型的性能。 |
2.1、初级思路
问题 2:建筑热力学模型
RC网络模型(热阻-热容模型)
-
- 基本物理热传导方程:
-
- 利用最小二乘法或梯度下降进行参数辨识。
模型性能评价
-
- MSE、RMSE、R²等指标。
- 与实际数据对比时序图。
2.2、高级思路
问题 2:高级物理建模
基于能量平衡的灰箱模型(Grey-box Modeling)
-
- 利用ODE(常微分方程)+ Kalman滤波进行状态估计。
模型辨识优化
-
- 贝叶斯估计或MCMC(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)进行参数反演,提高模型可信度。
问题3 基于公司采集的历史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4小时的室内温度进行预 测(即,基于当前t时刻的已知信息,预测t+4时刻的室内温度),与问题二的 数学模型做比较分析,并基于你的模型给出如下时刻的预测结果: (1)地点1,2025年03月15日11、12、13、14时; (2)地点2,2025年03月16日00、01、02、03时。 |
3.1、初级思路
问题 3:室内温度预测
经典时间序列模型
-
- ARIMA、SARIMA:考虑季节性和趋势性。
- 滞后变量选择:通过ACF/PACF确定滞后阶数。
机器学习基础模型
-
- 线性回归、多项式回归。
- 决策树、随机森林。
3.2、高级思路
问题 3:高级预测模型
深度学习模型
-
- LSTM/GRU:专用于时间序列预测,适合长时依赖问题。
- Transformer时间序列模型(如Informer、Time Series Transformer),精度更高。
集成学习模型
-
- Stacking融合多个基础模型提升预测效果。
不确定性预测
-
- 蒙特卡洛Dropout预测置信区间,提高决策稳健性。
问题4 (1)设计恒温控制策略(假定室温始终保持在20℃);(2)设计分时控 温策略(如夜间升高目标温度),以最小化电费为目标,在满足温度舒适性约束 的要求下,建立优化模型。分别给出具体的温度控制方法,并分析温度控制效果、 能耗和电费情况 |
4.1、初级思路
问题 4:温度控制优化
恒温控制
-
- PID 控制器模拟恒温策略。
- 简单优化:固定温度设定维持 20℃。
分时控温优化
-
- 线性规划求解电费最小化问题。
- 约束条件:
- 室温控制在 20±1℃。
- 不同时间段的电价变化。
4.2、高级思路
问题 4:高级优化控制策略
- 模型预测控制(MPC)
- 在约束条件下优化未来的温度控制路径,实现动态最优控制。
- 引入成本函数考虑能耗和舒适度的平衡。
- 强化学习控制策略
- 使用DQN、DDPG等算法,实现分时段最优策略学习。
- 能自适应调整策略,应对不同外界环境变化。
- 多目标优化模型
- NSGA-II等遗传算法解决能耗最小和舒适性最大化的双目标优化。
总结对比
思路层级 |
方法复杂度 |
特点 |
难度 |
初级思路 |
低 |
快速上手、解释性强 |
容易 |
高级思路 |
高 |
精度高、实际工程可用 |
较难 |
更多推荐
所有评论(0)